守望家风
《守望家风》第四集《孝·忠》
第四集 孝·忠
百善孝为先。孝,善事父母,子爱利亲谓之孝;忠厚传家久,忠,尽心竭力也。
孝是修身齐家的底线,忠是治国理政的前提。
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,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。科学把握忠孝的深刻内涵,不仅可以开阔视野,陶冶情操,颐养性情,浸润心灵,提升品位,而且能进一步提高修身处事、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,进一步深化对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认识。
2016年9月24日下午6点,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《我有传家宝》节目中,浙江慈溪“千年孙家境”孙氏后人孙慧君持宝亮相,在一片惊叹声中,传家宝获得了在场鉴宝专家的肯定。四位专家一致认定:这套乾隆年间的《孙氏宗谱》,从编辑到雕版,到纸张、油墨、印刷,均属上乘,堪称极品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康乾时期,修谱之盛是明清以来最典型的,当时的规制,包括用料都达到一种极致,这个体例特别标准。
蒙 曼 (中央民族大学教授):它这个谱里收什么人?第一个就是忠臣孝子的事迹,是必定写进去的。它是真正有传家的价值的,也是今天我们把这个谱作为一个传家宝最重要的依据。
如果说这套乾隆版的《孙氏宗谱》能够完整流传至今是一个奇迹,那么隐匿在家谱背后的孙氏家族则是一个传奇。
孙家境,浙江慈溪南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,五代时期,为避战乱,自杭州迁居于此的孙氏家族而得名。“一个孙家境,半部明代史”。孙氏家族曾为明代望族,以学问人品、忠孝节义名扬神州,并成为 “江浙文化”的重要代表。
历史上,孙氏家族人才辈出,仅志、书可查,有两位大学士、六位尚书、一位武状元、两位榜眼。当地有“横河孙家境,纱帽八百顶”之说。
孙家境孙氏家族的成员或仕、或隐、或文、或武,都始终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“忠孝”二字始终相通,深深植根于家族血脉之中,真正形成了“入为孝子,出为忠臣”的家风。
张 践 (人民大学教授):移孝作忠,也就是忠臣出自孝子之门,你在家里头是孝子,出了家(门)就会变成了国家的忠臣,这个就叫所谓的叫“移孝作忠”,忠孝两个概念就联系在一起了。“未出这家门而知忠臣也”什么人是忠臣?孝子将来就是国家的忠臣,出了家门以后那就很容易地把家和国连在一起,所以儒家整个的社会治理的思路,它都是从个人到家庭、到社会、到国家、到天下。
孙燧,明弘治六年、即公元1493年中进士。那一年,与他同中进士的还有曾任兵部尚书的胡世宁。
孙燧历任刑部主事、河南布政使、江西右副都御史等职。在巡抚江西期间,恰逢宁王宸濠图谋作乱。面对宁王的诱惑、排挤、威胁等一系列的软硬兼施,孙燧坚辞不苟,并且与胡世宁一道冒死先后七次上疏弹劾宁王。最终,孙燧被宁王设计谋害,死于南昌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宁王要叛乱,要对国家天下造成大动荡的局势,孙燧最早看出来,而且他明确向好友王阳明表示,他要以身赴难。他去任江西巡抚这个任职,他就知道要去以身赴难了,所以他没有带家眷,就带了两个童仆,然后留下一句话,叫“死生已知”。我这不是去赴任,我这是去赴难。所以当宁王叛乱的时候,他舍生取义第一个站出来。
虽然孙燧惨遭迫害,但他与王阳明、胡世宁志同道合、同气连枝,挽国家于危难之际,救百姓于战火之中,最终成就了一段广为流传的忠臣佳话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当时江南官场上都不说宁王叛乱了,为什么?大家都不知道最后结果怎么样?要明哲保身,只有王阳明,他的学生当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反身回来。他手上没兵,临时组织起来一帮义军,就平了宁王之乱。他怎么说,前有孙燧,后有王阳明,这就叫担当。为什么在行动上具有这种大无畏的担当、勇气和智慧?就是因为在内心成长的阶段里有礼义廉耻,有四维八德,有这种仁孝节义,有这种忠孝核心的价值支撑在心中。
这座位于浙江余姚龙泉山上的忠烈祠,便是“宸濠之叛”平定后,在王阳明的奏请下,为纪念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、谥忠烈的孙燧而修建的。
忠烈祠旁边还有一座三孝祠,就是为旌表孙燧的三个儿子孙堪、孙墀、孙陞而建。当年孙燧在南昌被害的消息传到余姚,孙堪即刻赶赴江西复仇,孙墀、孙陞也随后前往。孙堪见到父亲的遗体时,悲恸欲绝,竟然哭聋了双耳。后在王阳明的主持下,兄弟三人扶孙燧灵柩还乡,择地安葬于姚江边的龙山南麓,并为父守孝。王阳明在悼唁孙燧的文中说:“公为忠烈,公之令子为孝子。”
孙燧及其三个儿子的道德、事功,尤其是忠孝品格,对孙氏家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,更是在漫漫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孙氏后代最引以为豪的精神圭臬。它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,影响着族人的观念、规范着族人的行为,使之常常在有意无意之间比照和践行。
“孝,德之本也。”上下五千年,孝道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。在孝风濡染下,代代老人生活在大家庭中,几世同堂,子孝孙贤,共享天伦,成为广泛称颂的东方文明。
通过自我修养,而“成孝敬、厚人伦、美教化、移风俗”,最终由此及彼地扩展到国家和民族层面,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《说文解字》说:孝者,善事父母也。它原来的字形是一个老人,所以孝、考、老,都是同“考”字头,一个年轻人搀扶着一个老人,善事父母。你请注意《说文解字》说善事父母,善事没有简单地说善顺父母,所以真正的孝不是简单地顺,而是侍奉父母,而是让他因为你的孝,对人生感到有价值、有意义,所以你看中国的孝文化其实是非常深刻的。
明嘉靖三十四年,即公元1555年,陕西关中地区发生毁灭性大地震,陕西西安碑林中碑石被损毁,被称为“迎客第一碑”和西安碑林镇馆之宝的《石台孝经碑》,却巍然耸立。
《石台孝经碑》镌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载、即公元745年。碑身为正方柱体,共用了三十五块不同形状的石头组成,意为顶天立地,由此可见,李唐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决心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讲孝,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从祖先的河流那里来的,我们要从祖先那里获得文明精神的力量,因为中国人文化就是祖先崇拜。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是脆弱的,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。王阳明讲致良知,就是要从祖先和人类文明积淀那里,获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。
更重要的是,在传统中国人那里,移孝作忠,自古家国同伦。而当忠孝不能两全时,必先尽忠。忠孝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条血脉,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毕生追求。有了这条血脉,才有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,才有了“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”的岳飞,才有了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文天祥,才有了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顾炎武,才有了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林则徐……
钱文忠 (复旦大学教授):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,忠孝两全这是中国人生的最高境界,是忠孝两全。忠孝不能两全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无奈,碰到各种艰难的选择,选什么?选忠。中国传统的这些伟大的人物,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,都是选择忠的。
孙氏宗祠,雕梁画栋。燕翼堂上,抗金英雄岳飞赫然在列。
公元1126年,金兵再次大举入侵中原。在面临忠还是孝的两难选择前,在岳母姚太夫人的支持下,岳飞毅然选择了到前线杀敌,精忠报国!
“若内不克尽事亲之道,外岂复有爱主之忠?”在紧张激烈的军务间隙,岳飞不忘尽孝,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。但岳母由于病情严重,还是于绍兴六年,即公元1136年不幸去世。岳飞十分悲痛,曾三天三夜粒米未进。
按传统孝道,母亲去世,儿子应该丁忧三年。但前方战事正急,战机间不容隙。时年34岁的岳飞再次把忠置于孝之上,并给朝廷写了一个《乞终制札子》。重申了忠而忘家的信念:“国家平燕云之初,臣方束发,从事军旅。誓期尽瘁,不知有家。”
“天下至德,莫大于忠”。岳飞的爱国情怀可歌可泣。
郦 波 (南京师范大学教授):最重要的是岳飞其实体现出,在家国危难之际,不是为一个王朝,虽然他的《满江红》说最后:待(重头),收拾旧河山,朝天厥。但其实他不是为了一个朝廷,一个祖上,他是为了一个族群,他尽忠报的是国家,不是天子。为什么高宗赵构最后一定要杀他,秦桧只是高宗的一个工具而已。真正的主要矛盾是,岳飞的这种为家国天下之志,和赵构作为一个封建君王的一己之利之间的矛盾。他还要迎还徽、钦二宗,他还要收复神州,所以在这个地方是和赵构发生了本质性的矛盾。
清明将至,梨花风起,来岳飞庙祭拜的人已接踵而至了。
怒发冲冠,凭阑处,潇潇雨歇。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,靖康耻,犹未雪;巨子恨,何时灭!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……
萨 苏 (文化学者):我们会惊讶古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家风家训之中,把忠和孝都几乎作为最重要的主题,我们相信这是历代的中国人,在其中蕴含良苦的用心。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,最初忠的含义并不是忠于君主,而是忠于职责,也就是说恪尽职守,而孝则是讲对祖先的“无违”,也就是对于祖先的传承。这两者结合在一起,其实前者就为后代子孙建立了一种做人的原则,而后者则把祖先传承的智慧的积淀传承下去。这不是封建糟粕,一横一纵,简单地建立了一个十字坐标系,就为我们后世的子孙指明了,在中国社会中最适合的做人方向。
九曲黄河,一路奔涌,进入宁夏后甩出了一条条优美的弧线,留下了大自然的神来之笔。
南长滩,一个神秘的村落,四面傍山,一河环流,一片月牙形的绿洲,镶嵌在高天黄水之间。
河边村头这一棵棵根深叶茂的果树,是一代代拓姓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恒久记忆。数百年间,上千棵古树完好无损,规则的布局也从没有任何改变,树干上苍老的纹路仿佛就是镌刻着祖先的谆谆教诲。
南长滩人能够一代代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,繁衍生息,有规矩和守孝道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香火。
今年已经63岁的拓万义,自小就替父亲担起了10口之家的重担。让他至今都不能忘怀的是,1978年那个漆黑的夜晚,母亲胡永兰流着泪告诉他:给生产队放羊的父亲,为了寻找丢失的羊只,从门前的山崖上掉进了黄河……
黄河从门前流过,责任是不变的承诺。
随着大哥和五弟相继亡故,拓万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,不仅要赡养老母,还要照顾大哥、五弟留下的子女。
而对胡永兰老人而言,嫁到拓家的媳妇就是拓家的贵人,要以礼相待。她从不袒护儿子,也从不指责媳妇。老人的大度,让拓家兄弟、妯娌间从来都是相互谦让,互帮互敬。
母慈子孝。2003年12月的一个夜晚,胡永兰老人突然身感不适。刚过门不久的小儿媳张旭兰抱起婆婆爬上羊皮筏子,摸黑渡过黄河,连夜把婆婆送往卫生院。
家人一心,黄土变金。在二哥拓万义的带动下,拓家一个帮一个,仅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,这个家里就有14名子弟考进大学。周边整个拓氏家族出了216名大学生。今天,他们中有劳动模范,有三八红旗手,有优秀共产党员,还有肩扛将星的将军。
拓成祥 (武警北京总队原副司令员):因为我们的家庭,兴教育才,诗书传家这样一个家风,我觉得有直接的关系。就是在这种家风的影响和带动下,我们的下一代,包括下两代(人),出现了一大批大学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。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服务。我觉得这个呢,正是因为家风的影响所带来的。
又到了收获的季节,这一株株历尽沧桑的梨树和枣树依旧是硕果累累、风骨峥嵘。
“吾母高风,首推博爱。远近亲疏,一皆覆载。恺恻慈祥,感动庶汇。爱力所及,原本真诚。”
这是青年毛泽东,在1919年10月写下的《祭母文》,将一代伟人的孝行和忠诚昭告天下。
毛泽东在《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》中指出:“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,孝于某一个人,为国尽忠、为民族尽孝,就是最大的忠、最大的孝。”从而破解了中国人自古以来“忠孝不能两全”的历史困境,同时赋予了共产党人全新的忠孝观。
毛泽东不仅深刻地阐释了共产党人的忠孝观,而且也是这一忠孝观的伟大实践者。
毛岸英,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。毛岸英有一个艰辛的童年,年仅8岁就与母亲杨开慧被国民党湖南军阀何键逮捕入狱,后与两个弟弟流落上海街头。他捡过破烂、卖过报纸、推过人力车。1936年,毛岸英由中共上海地下党安排赴苏联学习。1938年,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、岸青兄弟的照片。毛泽东喜出望外,赶紧书写了一封信,托人捎去。此后,毛泽东与毛岸英这对父子之间书信不断。伴随着毛泽东的书信和谆谆教诲,几年间,毛岸英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杰出青年。
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,毛岸英主动要求参战,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。在毛岸英回国前夕,斯大林接见了他,送给他一支手枪,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。
1946年,毛岸英回到延安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遵照父亲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”的要求,来到延安枣园锻炼学习,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。他还在解放区参加土改。每到一地,他都给父亲写信,汇报思想。而毛泽东也经常回信给他,指导他做人做事。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,党中央做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战略决策。已经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书记、新婚不久的毛岸英毅然报名参军。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十分感动,说:“国难当头,挺身而出,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,但毛岸英做到了”“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人”。
1950年11月25日上午,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,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。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毛岸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。他的牺牲,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献身精神,表现出领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可贵品质,也反映出共产党人忠孝观的伟大风范。
毛岸英的牺牲,让毛泽东感到悲痛。他强忍丧子之痛,缓缓地说:“打仗总是要死人的,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,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。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,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,就当成一件大事”。
当有人提议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时,毛泽东摇摇头说: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安葬在朝鲜吗?岸英应该和他们在一起。”
1951年3月,毛泽东与著名教育家、爱国民主人士周世钊的谈话中讲道:“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,自己有儿子,不派他去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,又派谁家的儿子去呢?”这就是人民领袖的家教、家风,这就是毛岸英壮烈牺牲留给后人的启迪。
然而,多年后,当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,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箱子,里面装的是毛岸英的几件衣物,有衬衣、袜子、毛巾和一顶军帽。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从香山到中南海,几次搬家,但这些衣物谁都没有发现过,毛泽东把对毛岸英的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。
孟祥青 (国防大学教授):毛泽东一生多次经历过失去子女的打击和痛苦。所以从这样一段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,毛泽东的这样一个家国情怀,他的对子女的大爱是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的这样一个大爱上,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上。那么反过来讲,毛岸英这一辈子当中,他的童年、少年经历了苦难,经历了战争这样一个洗礼。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,而且他和他的妻子刚结婚不久,毅然决然决定,主动提出要奔赴朝鲜战场,而且牺牲在朝鲜战场,所以毛岸英用他这样一个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大孝,诠释了这种大孝对国家对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上,我认为这才是毛泽东的大爱和毛岸英的大孝完美之结合,完美之诠释。
移孝作忠,自古家国一体,忠孝思想是中国人修身齐家的信条和治国平天下的法宝。
我们党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廉洁修身、廉洁齐家。在共产党人眼中,背叛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,不仅是大不忠,同时也一定是对父母的大不孝!
张 践 (人民大学教授):孔子说:“生,事之以礼,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”,就说你在处理个人家庭或者说孝亲与社会关系的时候,还应该有一个比孝更高的原则,就是“礼”的概念。中国古代的这个礼,它是一个伦理、政治、法律、道德的一个综合概念。你说我为了孝亲,我去贪点捞点,那就违反了社会的礼的规范。所以孔子强调,孝子是不能以损害国家,损害他人作为前提的。
忠是党风建设的“压舱石”,孝悌是家庭的人伦底色。革命年代,忠意味着“断头流血以从之”;和平时期,忠表现为“再苦再累也值得。”人格因忠而巍峨,事业因忠而壮丽。只有将忠铸入灵魂,站稳人民立场,对党绝对忠诚,才能固本强基,行稳致远。
忠孝成为一种信仰,爱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怀。
【童声朗诵《增广贤文》】:孝当竭力,非徒养身。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狗不嫌家贫,儿不嫌母丑。早把甘旨勤奉养,夕阳光阴不多时。